Page View

2022年3月18日星期五

善用你的技能和脑袋



写作,是一项非常厉害的技能。

比如你写一则新闻:“一女留学生在日本遇害,凶手是其闺蜜男友。”,这样的描述很客观,是事实,但这个事件这么描述的话肯定不会吸引眼球,于是乎,写作的人,把“事实”描述成一个“故事”:“江女为救刘女与凶手搏斗,刘女见死不救任其死于凶手刀下。”你看,这样写是不是更劲爆?绝对可以放头条。

那么,请问描述出这个故事的人,是亲眼目睹了当日案发的前后吗?是曾经参与过凶手和刘女的审讯吗?有没有像警察司法机构那般严谨地调查过此案全貌?这个耸动的标题是否有其它有力的佐证?未必有,甚至都没有。

但是,只要你写作能力好,挑词精准,煽动力高超,感染力度强,情绪渲染和输出到位,你说什么就是什么,仿佛一个编剧,现编现卖。

戳到大家痛点,大家情绪到位了,十足共情了,哪还管什么真相?早就被先入为主的观念代入了,舆论觉得某人该死,那某人就必须死;舆论认为某人有罪,那某人就是有罪!

互联网时代,法律算个屁,每个人透过手机,仅凭几段视频、几篇文章就能化身名侦探柯南,信誓旦旦,言之凿凿,越说就越相信,嗯,应该是这样没错,肯定是这样,一定是的!

靠网络只言片语和单方面的情绪输出就能推理案情,警察和司法机构都可以解散了,人人都是大侦探,网络就是大型法庭。

这就是写作在这个时代的力量。

 

近几年频繁出现的“小作文”我总算看明白了。我非常厌恶这种现象。如果你文笔不错,有各种各样的故事,何不写成剧本?何不写小说?何不善用你的技能?

我经常告诫自己,勿以自己最自豪的技能去伤害他人,去网暴他人,去陷任何人于不义,任何事情未知全貌,就不予置评。

事后诸葛亮好当,跳出有毒环境难;小作文一篇接一篇,证据是一个也没有。

全靠情绪输出,散播仇恨,一个事件已然没有中立,各路博主写手就带着预设立场先来一波节奏,网民也化身其信徒,站在道德制高点一通审判,宛如批斗大会。

他们从不给自己的文章留条后路,悲愤填膺,七情上脸,但你问他有没有证据,他和其他网民就会来道德审判你。

They are supremely confident, but they have no facts.

你就知道如今网友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多随便,没有一丁半点的求证态度,可能连小作文都没看,就看懒人包(我最讨厌这个东西),讲话完全不必负责任,赶在前线满嘴喷粪就赢了,就这种文化水平连吃瓜他们都不配。

我不止一次发出疑问,你们究竟是理解能力有问题,还是只看自己想看的?

传播学有个“沉默的螺旋”理论,可以解释营销号和网军在舆论引导中起的作用:营销号/百万博主发文支持一方,正是因为民众以为支持一方的是大多数,才会有更多的“大多数人”跟着去表达(跟风),而那些支持另一方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小,甚至被压下去。

这些有意为之的操作痕迹,让我感受到了舆论背后隐形的力量。我一个原本不喜欢在网上发表观点的人,对这些营销号的手段真的鄙夷到了极点。有些报章所报导的新闻也根本不是新闻,东拼西凑,断章取义,以讹传讹,错字大把,枉为新闻人。

我曾经以为那些百万博主是新时代文人,他们文笔尖锐,关心社会,结果后来桩桩件件他们都让我非常失望,哪怕让子弹再飞一会儿,偏不,偏要赶在最前线,生怕落后于人。我想通了,什么百万博主,他们只是想赚钱赚流量罢了,只是想当网络明星罢了。


网络盛行的最初,它是普通人受到不公平待遇发声的良好渠道。而今,它成了一个充满噪音的网络世界,一个用利益混淆视听的世界,一个可以被魔鬼操控的世界。

舆论定罪的年代人人自危,说好听是“批判”,说白一点就是“讨伐大会”,大众就像行军蚂蚁怀揣着各种原因抓住一个小作文肆意狂欢,将人踩在地下,吐上两口唾沫,还没死?继续踩;有反转?更要踩!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。

这个现象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对立,这让我感到很不安,让我更加社恐,我随便一句无心的吐槽或玩笑,很有可能会被人录起来,或者我的一张照片可以被截图,被修改,然后放到网上去,供大家看图说故事,各凭本事。你可以说只要我们为人正直,不要行差踏错不就好了,但是你忘了,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。

真心希望有一个有权有势,有正义的力量来洗一洗网络这带有肮脏风向的污秽们。我的声音微不足道,不过是网络世界角落里的一颗尘埃,但我不愿跟随大队,我随心。

希望每个人都能跳出框架去思考和辩证地看待这些社会课题,而不是被舆论牵着走,你读一篇文章,看一则新闻,都要想一下,这是客观事实,还是故事?请善用你的技能,以及脑袋。



又或者说,简单一点,永远对身边的人事物保持一种冷静:“你可以什么都听,但你不能什么都信啊!”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